周武时期的狄仁杰最后是怎么走下政治舞台的?
狄仁杰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是兴复唐皇室。这个活动,分为两步,第一步是将被囚禁在房州的李显迎回洛阳,然后把他推上储君位置。这一步,在狄仁杰活着的时候,便已成功了。第二步是将李显推上帝位,这一步在狄仁杰死后,才得以实现。 狄仁杰要实现他的想法,首要的一条就是要设法对武则天施加影响,改变她对两个儿子的看法,使李显与李旦兄弟能够摆脱被囚禁的地位。但在他与武则天建立相当紧密的信任之前,要想对武则天施加影响,是不可能的。武则天延载三年(696年)五月以后,狄仁杰逐渐获得了这种信任。 获得信任以后,狄仁杰不露声色地展开了兴复唐皇室的活动。这个活动分两步进行,一是利用别人;一是他亲自出马,双管齐下。这个时候,武则天养了两个男宠,张易之与张昌宗。这两个人是嫡姓兄弟,原来地位不高,因为备受武则天宠爱,旬日之间,贵震天下。武承嗣极力想接近他们,以谋求太子位置,狄仁杰也接近他们,以实现自己的计划。二张兄弟有一种不自安的心理:他们现在的地位是如此优越,又来得如此容易。他们担心,有朝一日,不幸的事情会发生,他们将丧失一切,乃至于自己的生命。 于是,他们向狄仁杰请教“自安之术”。狄仁杰告诉他们,只有一个方法,可以长保富贵,这便是劝武则天将李显迎回洛阳,并立为太子,二张如能立此奇功,一旦武则天去世,继承帝位的便是李显,二张有了迎立之功,任何灾难也就不会降临到他们头上了。二张采纳了狄仁杰的意见。 狄仁杰又用与武则天接触的机会,多方劝说武则天。一次,武则天带着一种不安的情绪,和近臣们谈起了她的一个梦,她梦见一只大而美丽的鹦鹉,可是它的两个翅膀全折断了。武则天要求近臣们对这个梦做出解释。在一段沉默之后,狄仁杰说话了:“臣以为,那只大而美丽的鹦鹉就是陛下自己,因为陛下姓武。”这个解释是有根据的,因为武则天常将鹦鹉来拟比自己。“两翅,就是陛下的两个儿子。”狄仁杰指的是李显与李旦。“现在,他们都处于被囚禁的地位,这就是两翅折断的意思。没有翅膀的鹦鹉不能飞翔,陛下起用王子,鹦鹉就能飞翔了。” 圣历元年(698年),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、武三思数次使人游说太后,请立为太子。武则天犹豫不决。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,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,复立庐陵王李显。当时,大臣李昭德等也曾劝武则天迎立李显,但没有为武则天接受。对武则天了解透彻、洞烛机微的狄仁杰从母子亲情的角度从容地劝说她:“立子,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,承继无穷;立侄,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。”武则天说:“此朕家事,卿勿预知。”狄仁杰沉着而郑重地回答:“王者以四海为家。四海之内,孰非皇土?何者不为陛下家事!君为元首,臣为股肱,义同一体。况臣位备宰相,岂得不预知乎?”最终,武则天感悟,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,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,立为皇嗣,唐祚得以维系。 作为一名精忠谋国的宰相,狄仁杰很有知人之明,也常以举贤为意。一次,武则天让他举荐一名将相之才,狄仁杰向她推举了荆州长史张柬之。武则天将张柬之提升为洛州司马。过了几天,又让狄仁杰举荐将相之才,狄仁杰曰:“前荐张柬之,尚未用也。”武则天答已经将他提升了。狄仁杰曰:“臣所荐者可为宰相,非司马也。”由于狄仁杰的大力举荐,张柬之被武则天任命为秋官侍郎,又过了一段时间,升位宰相。后来,在狄仁杰死后的神龙元年(705年),张柬之趁武则天病重,拥戴唐中宗复位,为匡复唐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狄仁杰还先后举荐了桓彦范、敬晖、窦怀贞、姚崇等数十位忠贞廉洁、精明干练的官员,他们被武则天委以重任之后,政风为之一变,朝中出现了一种刚正之气。以后,他们都成为唐代中兴名臣。对于少数民族将领,狄仁杰也能举贤荐能。契丹猛将李楷固曾经屡次率兵打败武周军队,后兵败来降,有关部门主张处斩之。狄仁杰认为李楷固有骁将之才,若恕其死罪,必能感恩效节,于是奏请授其官爵,委以专征,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。果然,李楷固等率军讨伐契丹余众,凯旋而归,武则天设宴庆功,举杯对狄仁杰说“公之功也”。由于狄仁杰有知人之明,有人对狄仁杰说:“天下桃李,悉在公门矣。”狄仁杰回答:“举贤为国,非为私也。” 在狄仁杰为相的几年中,武则天对他的信任与重用是群臣莫及的,她常称狄仁杰为“国老”而不名。狄仁杰喜欢面引廷争,武则天“每屈意从之”。狄仁杰曾多次以年老告退,武则天不许,入见,常阻止其拜。武则天曾告诫朝中官吏:“自非军国大事,勿以烦公。”久视元年(700年),狄仁杰病故,朝野凄恸,武则天哭泣着说“朝堂空也”。赠文昌右丞,谥曰文惠。唐中宗继位,追赠司空。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。